近日,圓通聯合三家企業投資運營的,服務軍隊老干部的首家“惠軍服務站”正式營業。據了解,該服務站除了提供常規的快遞代收業務,還涉足生鮮農產品零售業務。也就是說,這是圓通試水“快遞+新零售”的又一個業務生態線下模式的落地。
傳統快遞企業涉足新零售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從最早的順豐說起,也已近10年時光,隨后在2014、15年兩年里集中爆發的,包括中通的小麥公社,圓通的媽媽驛站,申通的巨賢百味等……集中出擊,是需求引爆還是市場焦慮,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些都比馬云提出“新零售”的時間要早,中郵也是在2010年就落地百家“中郵百全連鎖超市”,如今卻大都是溫水煮青蛙的狀態。
而電商巨頭們的新一代零售轉型卻正如火如荼聲勢浩大,或許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供應鏈的差距,把阿里或京東看成一個供應鏈管理+物流公司也不是不可。所以說快遞企業們早入局卻落人之后,一方面因為供應鏈本就缺乏上游基礎,另一方面新零售格局里的供應鏈要求更高級。但是,離了物流,誰都玩不轉新零售也是事實。
不轉型會死?從純物流到供應鏈綜合服務商
① 焦慮!內外環境倒逼轉型
販賣焦慮是新世代的產物,物流業也不吝于此。新一代零售變革正在檢驗傳統快遞企業的生存力。
我們知道,從電商物流的興起,再到眾包即時物流、智能快遞柜等物流新物種,背后都伴隨著一個階段零售的躍遷。從某種角度來說,物流就是依附商品流動,為商業模式提供服務,所以它依賴電商,也依賴新零售。
針對新一代零售的變革,我們最常見的說法就是“人、貨、場”重構,重構的人和貨的新關系中,說到底還是物流速度、體驗、服務的需求在提升,其實這與快遞企業們發展目標一致,只是在電商巨頭紛紛將紅旗插到了快遞企業心儀的同城物流市場之時,其下手之快蔓延之猛,讓還處于摸索狀態的快遞企業,心頭一顫。
焦慮肯定是真的焦慮。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2017年即時配送行業用戶規模達2.93億,同比增長26.8%。2017Q4即時配送行業訂單規模37.12億,增速273.4%,這遠高于同期快遞業24.4%的增速。
目前傳統快遞企業入局新零售的模式也比較清晰,一方面線上線下引流和打開渠道,另一方面發展即時配送、統倉共配等提高倉干配的效率,也有模式稍重的做起供應鏈平臺。通過合作、投資、自營、加盟等多種模式。
② 踩上了即時物流節點
所謂的新零售都只是終端和零售業態上的區別,最核心的還是從供應商到消費者中間的產品流通效率,以及最終的交付體驗。而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切入新零售,一個直接點就是倉干配的效率,這也決定著零售業態的生死。所以我們看到了在倉店一體的新趨勢下,傳統物流企業正在加大同城、冷鏈、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的投入。
據順豐2017年年報,其已初步完成全國范圍內第三方直營即時物流配送網絡,同城配以3.66億元(不含稅營業收入),同比暴漲636.18%的成績奪人眼球。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市場需求,也看到了快遞企業對同城即時物流的志在必得。截止去年末,順豐同城已有專職配送人員 6000+人,以及順豐大網兼職快遞員 11 萬余人,組建100+人專項研發團隊不斷迭代產品以對接不同的消費場景,通過和知名的快餐連鎖合作,可以實現96%的訂單在30分鐘內送達。
今年以來,圓通在上海發布圓通冷運(冷鏈倉儲服務、B2B同城低溫運輸(城配)和B2C同城低溫宅配),中通與菜鳥聯手承擔阿里新零售物流布局之用,快遞企業紛紛加大快遞服務網點末端滲透力,與末端代收網點合作打開社區寄遞入口,以及在2018年三月集中推出各自即時物流配送產品等。
雖然遲了一些,但是快遞企業在即時物流行業混戰正酣時入局并不算太晚,一是行業尚未分出勝負,需求還在擴大,二是物流企業入局自帶全國布局網點基礎、配送員品質等優勢基因。當然,也不算太早。即時配送是點對點的配送,省去中轉、倉配,由消費需求決定訂單分布,而訂單分布決定了物流組織方式,相當于要重建一個物流配送網絡,這其中還有技術調度不斷升級等問題,都需要快遞企業去花更多的心思。目前來看,快遞企業更多的是把即時物流作為同城配送的一個內容補充,先不談盈利空間,如何去占市場份額才是現階段重中之重。
③商流和供應鏈的難和變
占據市場份額最直接的辦法是引入更多的商流,所以我們看到企業們親力親為布局線上線下商城和便利店、開放網點等,獲取新業務來源機會。其實順豐,中郵等在多年前入局電商的行為非常好理解,對于當時的快遞企業來說,物流業務不過是無數個無序的線條而已,而電商零售可以將其有序網絡化,以形成閉合:需求出發,物流導入,有機循環,獲取長久利潤體系。當然,物流和商流的完美結合,對內可甩掉其他快遞企業的追趕,對外可擺脫對第三方電商的依賴。
我們說快遞企業零售做不起來,歸根結底還是供應鏈的弱癥導致的商流不穩。不能忽略,新零售是在驅動供應鏈的變革,而在新零售之下的供應鏈只會更加扁平化,也就是說需要物流企業成為綜合物流服務商。傳統的制造供應鏈是從制造商-零售商-消費者,而以巨頭們探索出來的信息來看,未來的新零售供應鏈必是云端化的或者說是動態共享化的,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直接流向生產端,利用智慧技術手段結合大數據驅動。
這個過程看似更直接,但其實理順并不簡單,從信息的拾取傳遞,供應商的連接配合,交付場景的差異,伴隨著信息流、資金流和附加增值服務的千差萬別,都對新零售物流服務商系統要求非常高。而且,不同于我們熟悉的電商,零售本就是一個多對多的去中心化的場景,這就要求物流服務商不光能支持復雜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流的場景,還要具備平臺屬性,一個完全開放的平臺支持供應鏈環節上各個不同角色的全部功能需求。如此復雜的業務場景和系統要求,或許也能說明為什么很多零售物流服務商,做了幾年都做不起來。
所以,我們看到順豐在今年四月底主動聯合8家供應鏈企業建立合資供應鏈平臺,此外成立5家醫藥公司,與夏暉合資成立冷鏈物流公司,與百度外賣合資組建公司,投資校園代收樂收等,從整體解決方案角度切入新零售底層布局。百世的目標早在幾年前就已變為“創新型智慧供應鏈服務提供商”,目前百世提供供應鏈和物流兩大服務,典型的基于倉干配一體化的物流供應鏈逐步轉型為綜合供應鏈服務商的玩法,目前百世的供應鏈業務已盈利。此外包括傳化物流、申通、圓通等都已設立專門的供應鏈公司或業務部門,從物流供應鏈導入前端的產、供、銷、配等全鏈條服務。
摸索仍是主旋律:快遞企業們零售資本戰
據羅蘭貝格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新零售下中國物流企業的應對之道》顯示,線上紅利逐漸減弱,2017年中國線上零售占比約20%,線下零售依然占主導地位。線上線下融合打通已是基本趨勢,我們來看下各家新零售業態布局的情況。
越戰越勇,順豐的零售持久戰
順豐2009年開始試水零售。近10年間,我們看到了順豐E商圈,順豐寶,順豐連鎖便利店,順豐優選,嘿客、順豐家、豐e足食等,這9年間順豐零售每一年都有新嘗試。
但順豐的線下業務持續虧損。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順豐“已剝離業務商業板塊”分別虧損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也就是3年虧損16.06億元。而虧損的原因,報告中稱“主要是因為順豐商業自2014年開始集中鋪設線下門店所致”。這一點,從2017年順豐借殼上市的鼎泰新材披露的財報數據中也可看出端倪。
但王衛在新零售的勁頭依然很足,今年6月,落地超過3000平米的“Wow哇噢”全球精選店,再次落地線下零售。順豐在零售的投入上有越戰越勇的架勢。
渡人渡己,中通零售的投資生意
據悉,2015年中通和其他股東共同出資1.25億元投資小麥公社。旨在解決校園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小麥公社現已轉型小麥鋪,2014年,紅杉資本投資小麥公社A輪 1000 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紅杉也是中通的投資方。2018年2月,中通商業與考拉便利戰略合作,成為順豐后第二個布局無人貨架的快遞企業。
此外,2018年5月29日,隨著阿里巴巴、菜鳥等以13.8億美元資本“入伙”,中通承擔起阿里新零售物流布局里的基礎設施的作用。
中通一直沒有直接落地零售業務,以投資和被投資的方式參與到零售領域的布局。好的是可以承擔更小的風險,不好的是蛋糕不在自己手里。
媽媽商貿,線上線下攻社區零售的圓通
2014年,圓通上線“一城一品”特產電商平臺,但記者在登陸網站時發現頁面已無法跳轉,公眾號也停止更新。2016年,圓通建立媽媽驛站,承擔收發快遞的功能。2017年7月,圓通升級上海普陀區一家驛站為兼顧寄收快遞的實體便利店“媽媽菁選”。
此外,記者查閱圓通官網的“圓通電子商務”專欄,除了媽媽商貿作為圓通新零售的載體,還有兩家企業:浙江無花果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杭州黃金峽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無花果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現主營做茶生意。而杭州黃金峽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現主要做旅游養生觀光綜合體項目。原本兩家企業法人都是喻會蛟(圓通速遞有限公司董事長喻渭蛟),但在今年7月9日,杭州黃金峽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法人變更為喻會蛟之子喻澤奇。
圓通的新零售布局也是親力親為,但除了媽媽驛站的社區網絡,圓通還在開拓更廣更細的領域。
后勁不足?跨境電商+合作便利店代售點的韻達
2014年開始,韻達變開始頻繁涉足零售業務。資料顯示2014年9月,韻達曾上線海淘代購網站 “易購達“,但目前易購達網站已無法登陸。隨后,韻達與大連太陽系連鎖店、浙江十足便利店等合作,以快遞代收代寄切入最后100米。
2015年2月,韻達推出跨境電商平臺-優遞愛,當時這一操作被認為是對標了2015年1月上線的順豐海淘。但現在的優遞愛首頁進口食品列表只有兩個餅干,顯然已脫離最初定位的”全球跨境品牌零售電商平臺“ 。
韻達對零售的布局不可謂不上心,但早年的線下采取合作模式輕模式,而在跨境電商網站的風口上又沒有飛起來,從現狀來看,韻達的新零售布局已然有些后勁不足。
先發供應鏈,百世兩條腿滲入新零售
2015年,百世推出網絡B2B訂貨平臺百世店加,依托圓通集團,針對便利店商家,提供批發、倉儲、配送、銷售的供應鏈平臺。據官網介紹,2017年百世店加已入駐店鋪36.38萬家。或許這也是其如今發力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商的一個成功開端。
此外,百世通過wowo連鎖便利店與百世鄰里,圍合最后一公里的社區服務功能。百世于2016年收購成都wowo連鎖便利店,今年3月有媒體曝出百世入局無人貨架,”wowo“便利店就是落地點。百世鄰里是其自營品牌。目前兩者數量達到748家。
新零售的持續滲透,成為考驗百世供應鏈服務和物流解決方案的關鍵時刻。
模式較穩,多領域探索的申通
2016年5月,申通耗資2億人民幣打造”巨賢百味“亮相成都,6月之后其轉型社交電商,據其官微,線上已招收全國微商代理團隊2000余人。
據了解,目前的申通,在零售業務上進行了拆分,通過快遞+助農模式的“城鄉優購”提供供應鏈服務,以“攀果鮮”為品牌開設線下實體店,以“巨商U客”平臺發展線上渠道。
總體來看,無論是線上線下,快遞公司經營的商品種類不多,且大多是生鮮食品、生活消費品,而且店面都較小,不少快遞企業利用原有快遞網點擴大空間轉為線下零售店。且發展速度都不算快,故而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我們說,對于傳統物流企業來說,無論是線上線下的投入布局、再調整再布道,這其中花的心思或許不能用“玩”字來形容,因為實干、專注在這個時代最是值得被尊重。過去數十載,快遞企業沉浸在轉型角色中無法自拔,在其不斷的進擊過程中,期待能夠早日將新零售玩轉,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