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一閃】我們已經步入移動時代、社交時代、數據時代、AI時代,以及將來未知的**時代。
客觀來說,中國的互聯網電商客戶,屬于幸運的一代。我們見證和感受到了各大電商在線上零售、線下移動支付等多個領域的貼身肉搏,并且少不了“漁翁得利”。雖然線上市場面臨增速越來越慢的疑似“強弩之末”,但率先驚醒的幾大平臺巨頭早已開始朝新零售轉變。馬云在2016年首倡新零售概念后,京東捆綁沃爾瑪,阿里布局盒馬、三江購物、銀泰、大潤發,騰訊落子永輝、家樂福、步步高、海瀾之家等。這一趨勢代表了當前社會潮流最前端的一批民營資本對零售行業與消費領域的全面滲透,這一批線上線下的知名零售場域也基本涵蓋了大眾日常消費場景。
難能可貴的是,各大電商均能認識到新零售變革光靠財務投資難以完成。新零售不只是簡單的“消費滿100掃碼減8元”,也不只是“線上下單,門店取貨”。核心在于線上巨頭攜手線下零售商,踏踏實實地去深度介入與改造,提供給消費者有自由、有品質、有存在感,并且感知到溫度的生活。消費者對新零售,希望就四個字:多快好省。傳統零售只能犧牲其中兩個,換來另外兩個。對于顧客來說,如何最快速、最方便、最具性價比地買到想要買的東西,同時又能感受到應有的尊重,才是新零售的本質所在,這一點當前“舊”不如“新”,線下尚不及線上。唯有新零售平臺有覺悟、有能力、有技術手段來讓消費者通過適度花錢滿足這些需求。此刻,阿里類新零售平臺財報的增幅也就不再難以理解。
但是畢竟靠電商業務就能獨步青云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已經步入移動時代、社交時代、數據時代、AI時代,以及將來未知的**時代。新零售平臺仍然得不斷求變,同時壘高自己的護城墻。其革新升級與跑馬圈地,我們能夠從線上線下的考拉、盒馬等新業態來襲當中感知,家電數碼、服飾百貨、快消商超、家居家裝、餐飲生活、城鄉雙路、社區小店可謂新零售必爭的八路縱隊。線上和線下收購忙、布局快,必然要加大投入,各大新零售平臺財報在總營收增加的同時,利潤率緣何下降也同樣就有了答案。可以預見的是,第一梯隊的新零售商未來利潤率還將進一步下降,從一定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個企業從成長期步入成熟期的表現。
有趣的是,本季度阿里核心電商運營利潤率再度下降,但布局菜鳥、收購餓了么等投入并非最主要的原因,而是因為用于員工股權獎勵開支達到了歷史新高,含螞蟻金服在內的單季股權獎勵達164億元。新零售講究的是“擁有人、拿到貨、創建場”,優秀互聯網企業舍得給真金白銀的股權激勵也是人所共知,看來阿里已經搶灘了第一步。新零售商們能將相對最自然、最放松、最滿意的個體組織起來,保持初心,做更大的事情,新零售自然不在話下。
此外,這些新零售平臺在已有大體量下,還能保持高增長,原因在于他們能找到持續的新增長點,開拓新的賽道,甚至是超級賽道。支付、云計算、物流等領域自不用說,而圍繞“到家”和“到店”兩個場景,切中消費者剛需與痛點的本地生活服務的零售升級,正是提升我們每一個普通家庭生活幸福指數的低基數、高增速新藍海。廣闊天地,新零售“精英”們仍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