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淺析快遞與即時配送的本質區別
即時配送是一個新興的「藍海」。最近幾年,傳統的快遞企業也開始布局同城業務中的即時配送業務,搶占同城即配市場,如順豐的同城急送業務、圓通的計時達、韻達的云遞配等。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將快遞與即時配送混為一談。快遞和即時配送的區別有三點:網絡效應、末端運力狀態和時效要求。
第一,網絡效應。傳統快遞采用用戶下單?商家發貨?訂單生成至快遞公司?網點攬件?轉運+干線物流+轉運?目的地網點?派件的配送模式,可在全國范圍內搭建網絡,網絡總量越大,各個操作環節分攤的成本就越低。
即時配送采用的是用戶下單?商家發貨?訂單生成至配送平臺?配送站/代理商/眾包平臺?騎手接單/搶單?騎手取件?騎手派單的點對點無中轉運作模式,無網絡和規模效應。
第二,末端運力狀態。快遞末端接派采取定人定區模式,某個地區由專人負責,配送員接到系統或網點通知即去接貨。而即時配送配送員則大多數情況下處于分散狀態,配送員所在地點、商品所在地點,與配送目的地之間的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
第三,時效要求。傳統快遞時效產品劃分通常以「天」為單位,比如「當日達」、「即日達」、「隔日達」等,但是即時配送以「小時」甚至是「分鐘」為單位,大部分訂單是在30分鐘之內送達用戶手中。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因為無網絡效應,所以即時配送對于運力成本更為敏感;因為消費者極為關注即時配送的時效,所以即時配送平臺對運力調配有著更高的要求。
二、即時配送的運力管理方式
即時配送運力管理的復雜性,來源于兩種運力組成方式和兩種運力調配方式的復雜組合。
1)運力池組成
因為即時配送模式對于運力成本有著更高的敏感度,所以幾乎各個即時配送平臺都采用了一定比例的眾包模式。
眾包模式可以極大地吸納社會閑散運力,以非常輕的模式建立靈活、全面、龐大的運力儲備池。眾包模式讓配送業務實現開放化,平臺可以依靠眾包模式快速提升業務量,加快布局。不過,眾包模式也有其物理局限,比如說受一定訂單類別的限制,配送員自由度高,受管控少,對服務質量的把控較低。因此,為了保證服務的質量,大部分即時配送平臺又會保有一部分自建運力。
眾包和自建兩種模式適用于不同的場景,也存在各自的優缺點,因此,通常各大平臺在實際運營中不會選擇單一的配送模式,而是會針對不同的需求靈活選擇多種配送模式進行組合。
2)運力調配模式
即時配送平臺運力調配模式一般有兩種:派單模式和搶單模式。
搶單模式可充分調動配送員的積極性,同時配合眾包運營模式,可有效增加短時間內訂單推送成功率。相比于搶單模式,派單模式的優勢更為明顯。派單模式可以最大可能地保證每一單都有人派送,有效避免配送員在配送過程中,因地理位置偏遠等外界因素而拒絕接單的問題。而且搶單模式下的訂單不一定能夠分配到距離最近或路徑最優的配送員手上,難以提高配送效率。
因此,在即時配送運力管理中,要想提高配載效率,必須擁有強大的訂單調度系統,使訂單推送更加合理和智能,這也是即時配送平臺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