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時配送日漸成為標配服務時,眾多零售商將提速視為殺出重圍的砝碼。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在調查時發現,生鮮電商每日優鮮在部分地區試水30分鐘送達,規定時間內完成配送任務的配送員也會獲得更高的報酬。
對于時效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日優鮮并非首家,盒馬鮮生、蘇寧小店早已將30分鐘送達作為賣點吸引消費者。但更快的時速對應著更高的成本,分析認為,如果企業想將小時級甚至是分鐘級的即時配送模式跑通,尚需在時效和成本之間尋找平衡點。
一、 憑借時速分割市場
速度在無形中已經成為一把尺子,衡量著企業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程度。因時效在生鮮電商領域占有一定市場份額的每日優鮮,如今又在悄然提速。近日,部分消費者的每日優鮮主頁上,左上角的配送時間變更為“30分鐘達”。一位負責為和平街配送的快遞員對北京商報記者稱,自己所在的配送站推行“30分鐘達”已有一個半月。每日優鮮相關負責人對記者回應稱,目前30分鐘送達尚處于測試階段。
生鮮電商甚至是到家服務行業快速洗牌時,零售企業在配送時效方面卻表現得錙銖必較。盒馬鮮生、蘇鮮生、蘇寧小店早已將30分鐘設定為配送的硬性標準,海鮮、蔬果、牛奶、肉類等新鮮食品從上述零售商的門店快速抵達消費者手中。
與此同時,家樂福、永輝超市、世紀華聯等超市紛紛入駐京東到家,將即時配送服務交由京東到家打理,而京東到家以最快20分鐘、最慢2小時的配送速度將商品送貨上門。
消費需求與企業間的博弈催生著即時配送行業爆發式增長。根據中物聯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底,中國即時配送行業訂單總量達到89.2億件,預計2018年仍將保持39%的增速高速增長,全年訂單量將超過120億件。
經過數年發展,即時配送需求訂單中,外賣品類依舊占據80%以上;但隨著新零售興起,盒馬鮮生、小象生鮮等新型超市訂單增長迅速,B2C生鮮宅配比重也達到了8%;商超便利/代買代送占比為6%,排在第三。
二、 高速度后的高成本
零售企業在提升配送速度與降低成本之間一直搖擺不定。每日優鮮的配送員向北京商報記者稱,配送站點為估計配送員30分鐘內將商品送達,上調了每單的配送收入。“如果可以在20分鐘內送達,配送員將在原本每單5元的配送收入的基礎上,多獲得1-2元,即每單配送收入為6-7元。配送超時要被扣除30-70元。”當零售商將配送時長從30分鐘拉長至1小時,仍考驗著零售商在速度與成本之間進行選擇的“平衡術”。
新零售專家張陳勇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由于業務形式不太一樣,每個配送平臺的履單成本差別較大。通常來說,配送員接一單的配送費用約為6-10元錢,不過這僅僅是支付給配送員的單筆訂單費用,還要有底薪、福利保險等費用,另外還要再加上平臺研發、終端管理的費用等,成本還是很高的。
三、 尋求平衡點
單量、時效、成本,三者之間有著微妙的關系。張陳勇認為,如果從成本角度來考慮,要在提速至30分鐘后還追求盈虧平衡的話,對訂單密度的要求也會很高。如果單位時間內訂單越多,就越能做到短時間送達,因為每次出發送1單和送5單時平均到每單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如果要縮短配送時間,降低成本,那就需要整個單量的提升。這需要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訂單量和速度間也存在悖論,多點的配送人效在業內較高,目前大約是一人一天可送六七十單,如果追求速度的話,一個配送員一次就不能配送很多訂單,因為這樣就不能保證最后一個消費者收到貨也是在配送時效內完成的。對于生鮮品類來說,如果配送速度為30分鐘送達的話,最后人效是不可能達到每天六七十單的。
“減少配送時間會成為一種趨勢”。張陳勇則認為,因為一旦提供給消費者好的體驗后,就很難再讓他們重新接受原來的配送速度。消費者永遠都在追求更方便、更快捷、更實惠、效率更高的服務。在你沒有提供這個服務的時候,他可能沒有感知,但當你真的開始提供這種服務以后,他就很難再接受以前的方式。這種“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邏輯對生鮮品類更為適用,因為這類商品更講究鮮度和即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