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一直聽到、看到新零售的各種報道,無人超市、無人貨架、生鮮配送。新聞一報道出,很多網友就在文章底下評論道:
什么是新零售?是線上線下結合的零售?是大數據的零售?是無人收銀無人貨架的零售?難道這些東西不是傳統零售都在玩嗎。
自動販賣機不是好多年前就有嗎?
新零售好像也沒有什么顛覆式的創新啊。
這就是我們對新零售的誤區。
零售市場足夠大,據商務部《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16(沒查到去年的數據)年全年商品零售額近29.7萬億元,這就意味著,哪怕蠶食其中一小部分,優化升級一部分零售行業的劣勢,都會有巨大的獲利機會。
所以,新零售并不是零售行業的顛覆性革命,而是優化、深挖帶來的巨大的革新。
-1-用戶群體的變化帶來的消費變革
零售的變革會是現在,線上的流量越來越貴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8090逐漸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逐漸從學生、白領走入了家庭生活,開始購買蔬菜瓜果、關心起了柴米油鹽。
舉個簡單的粒子,為什么美邦、森馬、安踏這幾年迎來了關店潮?因為穿它們長大的八零后已經不適合青春低齡的風格,而品牌又沒抓住90后這波新消費群體。因此衍生出了zara,only,fiveplus,ochirly,優衣庫,無印良品和一些潮牌在中國崛起。
在零售的購買習慣上,8090和父母輩在消費觀念上已經大有不同。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不同于上一代核心關注物美價廉,他們開始為品質(或情懷)支付溢價。
二是,我們的消費品類結構和上一代有差異。
不同于上一輩對產品品質、品類的低需求,我們變得有要求,因此1公里內近距離的社區店,升級勢在必行。
品質的要求同時也代表著商品溢價的提升和利潤的增大。這是為什么蘇寧也好、阿里也好、京東也好都看上了社區店這塊香餑餑的原因之一。
新零售,大多并不是走的物美價廉的套路。這也是為什么類似褚橙、網易豬肉一樣,走略偏中高價格(當然如果在品質的提升后仍然是低價,那當然更有市場)也是行得通的。
-2-挖掘消費場景,挖掘用戶行為
前面是消費群體變化,另一個變化是玩法的變化。
新零售滲透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場景挖掘下的近場化、線上線下的存在感優勢、強關系下的數據化。
場景挖掘下的近場化
近場化是會是新零售的一個趨勢。
我的解讀近場化包含三層意思:買東西的便捷、解決了網上購物不見其物的挑選困難和速度的快。
買東西的便捷: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比如你樓下開了一家燒烤店,你平時也經常吃經常燒烤的話,只要這家店沒有明顯的價格或質量問題,你吃燒烤的頻率一定會比原來高,去這家吃的頻率一定比別家多很多。
為什么我們看到現在新零售玩的是辦公室貨架、是社區小店,也就是這個道理,深入用戶停留的場景,激發和挖掘消費需求,近距離接觸用戶,增加購物的便捷性從而促進消費。
比如辦公室的貨架,也許原來下午茶你懶很少會下樓去買,外賣又覺得慢,但是辦公室里有個走兩步就能買到甜點的貨架,你買東西概率是不是大很多。
解決了挑選困難:以日常生活中高頻剛需的生鮮為例,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質量的控制,生鮮類產品,比如蔬菜瓜果,不經過親手的挑選,我們對商家長期穩定的品質很難信任,這是網購很難解決的問題。
近距離的貨架或者社區店,能解決每次要吃點品質的東西要走很長一段距離去大型超市的繁瑣,走兩步就到了。
速度的快:速度的問題,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前置倉”。
前置倉解釋為是在企業的倉儲物流系統中,距離門店最近,最前置的倉儲物流基地,是在中心倉、城市倉之下的第三級倉儲物流,也是實施倉配一體化的關鍵環節,其后就涉及到TO B、TO C端的“最后一公里”配送。
前置倉能解決兩個速度快的問題,一是能解決社區店和貨架供貨速度的問題;二是能解決送貨上門速度的問題。
線上線下一體的存在感優勢
線下門店注意力搶奪的入口,是流量入口。
但卻很大的缺點:傳統的線下零售與用戶之間是弱關系。純線下門店沒法主動告知用戶我這里在做活動有什么優惠,必須要用戶路過看到或被朋友分享,這樣就會有信息上的時間差,活動就容易錯過。
新零售是線上線下的一體。APP、公眾號或小程序購物需要注冊個人信息,再加上平臺對用戶的行為和喜好情況進行的分析,這就是一個相對強的關系了。
就好像新零售平臺在你手機里裝了一塊廣告牌,線下門店有什么活動,通知無時差,還有針對性和預見性。
這還只是活動和優惠層面的。更多的信息,比如線下產品的升級、線下品牌的營造,線下零售店都有一個隨時告知的出口。
線上線下的一體化,非常的強化了零售平臺的存在感優勢,提升了用戶的注意力。
網店為什么會賣爆款,大多數爆款的利潤極低,爆款的最大的目的是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網店希望用戶通過對爆款的關注,而去關注到整個網店,帶動其他產品的銷量,這就是注意力的價值。
強關系下的數據化
技術的創新也給了新零售線下數據化的機會,通過智能攝像頭的智能視頻分析系統、WiFi定位感知、基于人臉識別,能非常清楚的統計到你是今天第幾位用戶,你在哪個商品上停留時間多少,你每周到店的頻次以及時間點等等。
新零售平臺會通過這些數據,知曉小區人群分布、個人消費偏好習慣。數據能分析出很多東西:能判斷出用戶是單身還是還有孩子;附近有多少老人,多少學生;小區的用戶最喜歡的青菜是白菜還是菠菜。
配合前置倉和短距離配送,可以讓線下門店變得跟線上App一樣,做到“猜你喜歡”和“千個小區千種商品品類和陳列方式(對應App的千人千面)"。
設想一個簡單的場景,前兩天你在網上逛了下某零食,但是覺得貴沒下單,今天晚上六點半你收到一條短信告訴你:小區樓下xxx便利店這個零食5折。你會不會買?
這就是新零售數據化的可怕之處,當我們打通線上線下的數據,一個人的作息時間、消費欲平臺很多都能收集并分析到,最后能讓你由變猶豫變為直接下單。
新零售有個很好的優勢,就是能講線上的故事,線上產品能解決了線下門店面積限制的問題、能有大數據、并且做了深度用戶場景挖掘,那么他很明顯有區別傳統連鎖門店不受資本的青睞缺陷,新零售在資本市場上很有優勢。
說到這里,也許你能理解為什么都在搞無人收銀?
對于大型超市來講,收銀員可能是整體人力成本中很小的一塊,但是對于小規模、快速復制、低利潤率的社區小店而言,任何人力成本的節省當規模上去了,就是很大成本的節約。
簡單的例子,5000家社區店,哪怕每家店每月省錢2000元,那就是1000萬,這就是無人收銀的價值。
所以新零售是崛起于8090后的消費升級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之中,互聯網企業通過場景的深挖、大數據模型的構建、線上線下一體的注意力搶奪,在資本力量的加持和本身模式的低層本擴張性特點下,深度優化原有傳統零售的新玩法。